在美的中国留学生,到底还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这一步。
加州六月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在校园草坪上,经济学博士生小李却坐在电脑前,手指悬在鼠标上方犹豫了足足十分钟。
最终,他狠狠心点击了“退票”按钮,那张花了他近千美元、原定飞往上海的暑期机票在屏幕上消失了。
航空公司扣掉几百美元退票费的通知弹出来时,他苦笑着对室友说:“就当是交‘保命费’了。”
几千公里外的芝加哥,计算机博士生小林刚挂断与父母的视频通话。
镜头那端,刚从ICU转入普通病房的爷爷在病床上向他挥手。
小林眼眶通红,三天前他差点不顾一切飞回国,却在美国签证政策突变的新闻前刹住了脚步。
他把自己锁在实验室熬了个通宵,用工作麻痹可能错过见爷爷最后一面的恐惧。
政策收紧的阴影下,回家成了留学生的一场豪赌。
这个暑假,无数像小李和小林这样的中国留学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归乡困境。
五月底的短短一周,被留学生社群称为“心梗周”。
5月23日,联邦政府突然叫停哈佛大学国际学生招生。
5月28日,美国国务院暂停全球学生签证面谈。
5月29日,国务卿公开宣称要“积极撤销中国学生签证”。
尽管一周后签证面谈恢复,但新增的社交媒体审查要求,让每个申请者都成了被审视的对象。
政策风向的急转直下,在留学生群体中投下深长的阴影。
“我学计算机视觉,签证已经check我三个月了”,一位理工科学生在论坛写道,“现在回去?除非我不想毕业了。”
签证行政审查对敏感专业学生本已是常态,但如今审查范围扩大、时间拉长、不确定性陡增。
当国土安全部将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、生物技术等列为“敏感领域”,全美51.3%的中国留学生,约14.8万人瞬间被推入高风险区。
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的小林对此深有体会。
三年前他申请博士签证时,就因硕士阶段在国内科研院所的实习经历被审查近三个月。
今年当爷爷病危消息传来时,导师的提醒直击要害:“你这个专业再入境大概率被卡,万一有去无回怎么办?”
更令他心凉的是系主任的补充:由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学校“间接经费”报销比例从60%砍到15%,全系已取消候补博士录取名额,连在读项目都可能随时断粮。
学业与亲情的撕扯中,小林最终把购票网站页面默默关闭。
签证的脆弱性在政策波动期被无限放大。
多位被撤销签证的学生透露,他们收到的通知既未说明原因,也未提供申诉渠道。
达特茅斯学院一位博士生通过诉讼才暂时恢复身份,但更多人仍在迷茫中等待未知的结局。
当理工科学生在实验室焦灼踱步时,纽约大学传媒系的小孔正悠闲打包回乡行李。
“我这种来美国消费的文科生,海关为难我干嘛?”她算过账:留守纽约两月,房租3000美元、伙食2000美元,比往返机票贵得多。
更关键的是,中介明确告诉她传播学本科属“低风险”,毕竟“国际学生每年给美国经济贡献438亿美元,其中37万个岗位靠我们养活呢”。
这种专业差异形成一道清晰的归国分水岭。
文科本科生大多如小孔般从容。他们手持有效签证,I-20表格状态正常,离境不超过五个月,按以往经验返美时通常顺畅。
小孔甚至调侃:“学费还没交呢,学校肯定比我还急着让我回来。”
而理工科硕士生开始权衡筹码。OPT实习期学生最纠结,回国可能错过入职,留守又难忍思乡之情。
许多人最终选择委托同学代收重要文件,自己视频通话参与毕业典礼。
至于博士生特别是敏感领域研究者,则集体选择“原地避险”。
一位研究神经网络的博士生在退票后苦笑:“五年实验室数据都在这里,海关若扣我电脑,等于杀了我学术生命。”
表面上看,留守似乎是笔划算账。退票损失不过几百美元,而回国隔离、机票、签证重办等成本可能高达上万美元。
但当小李盘点博士四年级的收支时,发现更深层的悖论:
学校周边商户靠留学生群体支撑,他每月贡献2000美元餐费、1500美元房租,可政策收紧时,“消费者”身份并未给他带来豁免权。
目前美国高校普遍缩短经费,东北大学等校已明确2025年缩减10%博士招生。
对进入论文攻坚阶段的小李而言,一旦签证受阻导致研究中断,“五年沉没成本足够压垮整个人生规划”。
这种恐惧甚至重塑家庭决策,小林父母一面拍摄爷爷康复视频安慰儿子,一面反复叮嘱:“别让冲动毁了你,爷爷最不愿看你前功尽弃。”
小林最终没登上回国航班的那晚,在实验室通宵写了三页代码。
凌晨五点收到父亲信息:“爷爷醒了,第一句话问你在哪。”
他冲进卫生间大哭一场,既庆幸没有永别,又痛恨自己连探病都要权衡得失。
这种撕裂感已成留学生常态,他们清楚自己是全家押注的“教育投资品”,父母可能抵押房产供其留学,而回报的前提是“完整带回那张毕业证”。
洛杉矶总领馆的暑期提醒在留学生群刷屏时,小孔已落地上海吃上生煎包,小李在加州合租公寓签收了新买的空气炸锅,
小林则把爷爷照片设为电脑桌面,老人坐在病床上举着块白板,上面是他请护士代笔的八个字:“学业为重,家国无恙”。
这种个体命运在政策浪潮中的飘摇,让许多留学生开始重新评估“美国梦”的重量。
随着英国、澳大利亚高校向中国学生抛出橄榄枝,有些人悄悄下载了英签申请表,更多人则像小李一样,把毕业倒计时APP放在手机首页。
那张不敢点击的回国机票背后,不仅是对政策风险的规避,更是对全家多年投入的最后守护,毕竟当赌注是整个未来时,没有人输得起。
参考资料
1. 三联生活周刊:《“赌不起”的留美中国学生,暑假有家不敢回》
2. 国际教育联盟:《2025留学生暑期回国风险指南:如何在中美关系波动中安全往返》
3. 驻洛杉矶总领馆:《对领区中国留学生的七条提醒》
(小可 老A)
景盛配资-景盛配资官网-天津专业炒股配资网-深圳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